搜尋此網誌
臺灣泥染部落格
臺灣泥染歷史年表
染布課程
畫畫畫室
更多…
發表文章
目前顯示的是 2020的文章
顯示全部
臺灣泥染文化資產工作室簡介
取得連結
X
以電子郵件傳送
其他應用程式
7月 16, 2018
廖倫光的染布圖書館,陳列泥土染色的十年紀實(2013-)。從開始時,發現泥巴也能染布的新鮮事,發現泥染處處有之,進階到師傅流傳的水簸、練土、複染與助染後製等的諸家偏方;從田野采訪所見的染布風俗與祖傳手路,走到理解了染布古籍以及技術史的古往今來;從無到有,從手作工藝走到學術研究。 《染之以涅則黑:往古今來的泥染地圖》廖倫光新書 經由泥染理論與八大泥染課程,由單一染料進而複染泥染,由風土原貌衍生爲當代風貌,理解流傳在中國與東亞各地的祖傳泥染與整體視野。2024年12月10日出版。 訂購連結 https://myship.7-11.com.tw/general/detail/GM2501160979886 若有訂單相關問題,請加入客服的官方LINE https://lin.ee/8L8GzhT 泥染(Mud dyeing\泥染め\황토염색)在臺灣乃至東亞地區,因地制宜的在各地各具各的風土特色。採掘鄉土間的特定土壤,用於染布,並給予口耳相傳的起源傳說、技術應用與趣聞故事,呈現勞動生活的土地顏色。
張貼留言
» »
【墾丁苓網染用染料】
取得連結
X
以電子郵件傳送
其他應用程式
11月 20, 2020
船帆石聚落的張連喜時年九十二歲,指出早年族中染網,基於本地不產「染色樹薯」,也就是生鮮的薯莨。先請託販仔在外地採購,整顆約長一呎,仁肉是色淺的紅褐,磨碎至「幼幼」的爛泥,混合冷水透水(thàu-tsuí )混合,瀝汁之後,冷染棉質漁網,可耐久用。 染整過程中,不需添加其他助染用料或鹽水,冷染後直接日曬即可,染成顏色為淺的橘褐色。本地物產豐富,卻不產薯莨,然而又有傳承久遠的莨染漁網之法,可見薯莨是流通廣泛的常用染料。 漁網在船帆石稱之苓仔(lîng-á),報導人年輕時與長輩染過莨染漁網,早年「大圓山」前的船帆石沙灘,沙埔面積較今大太多,外地帆船來此挖掘細沙,運至別處做為建材之用。 鵝鑾鼻西向的坑仔內,報導人江招宗時年七十一歲,早年染料僅為莖幹有刺、小圓葉、山林喬木的魯花樹皮;及在珊瑚礁長成的圓葉榕樹,採摘氣根或老樹樹皮等的兩種染料,都是染棉製漁網之用,皆需熬煮後,取湯汁冷染。 魯花樹(Scolopia oldhamii)或稱莿冬,根莖能作黑褐色染料,排灣族常用,據悉為花東原住民語音譯。魯花樹皮外觀為黑褐色,樹仁汁液為紅褐色。未曾聽過薯莨或本地俗稱烏鴉藤的血藤,也沒有香絲樹可染色或其他傳聞,戰後織品除漁網自行染整外,幾乎現成採買。 如下是隔年春天的恆春走訪。 這次問到非常精彩的「莿仔樹」或稱「莿格公」,碎片熱染後,再摻和田中「濫土」染成。單就樹幹碎片煮汁,染成顏色是相當暗沉的藍黑色,然後以田泥冷染之後,轉為更為黝黑的黑色,不退色,早年黑褲常以此染黑或是補染顏色,抗污效果佳。 在地祖傳染布的莿仔樹,散布山林,在日本時代的加都魯,更有人工栽培。整株利莿又多又大為其特徵,略長卵形葉面,植株較本地亦可染布植物的魯花樹,大上許多。我在加都魯遺址踏查時,頭上被莿仔樹莿一下,會痛。樹幹以刀斧剁成碎片,入大鼎熱煮,約有一臉盆就可用來染布。僅在本地運用,未聞銷往外地之舉。 這些是由滿州尤欽榮報導,昭和八年出世,記性超好。另外,港口茶山朱順興時年八十一歲,亦有此說。 滿州大溪詹義輝年近七十,則稱之「莿格公」,意指樹幹上佈滿堅硬的長莿,為其顯明特徵。此外,在大街開設福賓飯店的詹義輝指出,早年尚聞現稱「相思樹」的香絲仔,也可以染布的傳聞。墾丁大街在觀光開發之前,大街內緣遍生相思樹及野生拔仔,也有莿格公植栽,目前皆已砍伐殆盡。
張貼留言
» »
【北埔巨無霸薯莨紀要】
取得連結
X
以電子郵件傳送
其他應用程式
11月 14, 2020
去北埔找羅煥元師傅,自述兒時在南投水里山上,祖父及父親在此伐樟焗腦為業,當年在阿里山山區,有以「番仔青」、烏血籐及薯莨等三種植物染布。言下之說,早年所謂阿里山,是包括玉山南北的畚箕湖(奮起湖)、出水坑(瑞里一帶)、水里坑及集集等地。 不久前師傅在五指山採掘一株薯莨,挖出後有如人高,一團一團的地下球根,計有九團,切碎再以柴火烘乾備用,去水後重量大減,又可久存好幾年。這株的乾貨量多質美,師傅說這株跟一般品種不同,不思議的特大株,分成兩大麻袋乾貨,總重近56斤(33.6公斤),巨無霸薯莨。 羅師傅教柿染,要秋季快熟前的半紅柿子,染漁網最好,離水之後不會「瀝水」,也就是漁網有膠質保護而不吸水,在岸上摔不出水滴。柿染操作,師傅說這季節的柿子不宜染布,要中秋時節要熟不熟的未紅柿果,是用搗碎,木槌去敲,連皮碾碎,冷染或熱煮皆可,然後將布下染液中,以盆裝盛,有如搓揉洗衫般反覆搓揉,再經日曬即可。師傅說搓揉後的染液及布,髒兮兮,日曬後轉為好看的暗褐。 可染黑布的烏臼(Sapium sebiferum),客話稱之「瓊仔樹」,羅師傅是採集春夏之際的綠色葉片,直接以冷水製作染劑染整織品,剛染成的烏臼染布不是黑色,而是綠色,需經日光曝曬之後,轉為灰黑;加泥複染更黑。曬乾葉子也可染,但一定要煮染。基於瓊仔全株有毒,直接手搓葉染,不宜。 此外,羅師傅推薦以客語所稱「烏血藤」(Mucuna macrocarpa),或稱「血藤」、「烏鴉藤樹」,煮沸染布,我還在問藥性如何,轉眼學生已自行提袋秤重,人手一包。師傅手法是藤莖切片,以柴燒文火,烘乾去水備用,現貨色黑,血藤種子扁圓大顆,全株無毒可供皂色開發。 還又問了「二角」也就是菱角與「黃薑」染色,如何避免退色及如何光澤漂亮,待續。
張貼留言
» »
【染到位,學泥染要學到致用】
取得連結
X
以電子郵件傳送
其他應用程式
3月 22, 2020
戴口罩時期的黃土泥染教學,在台北信義社大。泥染如何染的好看,古來傳統確實各地有別。] 據尚有耆老傳承的臺灣大肚山八卦山、新竹近山、美濃廣興等地泥染報導;東亞乃至亞非泥染,差異性包括土礦生材、土礦加工、熱染冷染、在生活中致用面向、是否複染與助染、曬染與陰乾技術等,種種差異,形成不一樣的地方,各有自圓其說的泥染知識。 多樣性的各地泥染,在資訊發達的當下是可借鏡的傳統染布;有別於非祖傳染布的一種風土工序、勞動文化與工藝觀念。 天然染布的開課授業,在國內外一直都有風傳,體驗課程時間短,多考慮初學,常要想到新鮮不落俗套。相形之下,染要「染到位」,在才藝班式課程上,很難做到,要如何調整要慎思;學要能致用或長期玩得下去,我們其實經驗不足。
張貼留言
» »
【桃園市磚窯土礦多樣性應用經驗】
取得連結
X
以電子郵件傳送
其他應用程式
3月 14, 2020
(紅土種類頗多,還有氧化物土及磚紅壤) 桃園市磚窯土礦應用樣貌相當豐富,製磚土礦依據歷史經驗、土壤學與在地俗 稱,主要有大漢溪黏土、水稻土、紅壤、黃壤、白潤土等土料。如此具備地方感的 多樣性應用,其實亦為風土社會與傳統磚窯產業,對於各種製磚土礦的優點與缺點, 加以實務上的比較與適地性應用的經驗。 雖然廣意的陶瓷適用黏土,概念上其實台灣各地土壤,在適當的淘洗篩濾之後, 皆可用於一般陶器與磚瓦的可用土礦。在此源自陶瓷理論及燒作經驗的土礦概念 下,各地土壤中基於黏性或高或低、呈色及礦物成份的差別、雜質含量多寡等考量, 進而影響是否具備量產與商業化、坏體成形與產品類型、以及配合適用窯種及其窯 燒作業的開採價值。 古來在新北市與桃園市交界的大漢溪畔,蘊藏豐富適合燒陶的「黑褐黏土」, 在清嘉慶年間入墾台灣的漢籍先民,運用適合燒陶作磚的黑褐色土壤,以橫焰火路 的蛇窯(陳正茂、陳善珮,2014),據此從桃園兔仔坑乃至鶯歌的帶狀谷地,開創傳 承至今,已達兩百餘年的陶瓷窯業。 1、大漢溪黏土 大漢溪及其支流兔仔坑溪盛產陶用黏土,色澤為黑褐色,耐高溫,土層及分布 侷限在龜山區與新北市鶯歌區交界處的兔仔坑一帶,促成清代嘉慶九年(1805)以 來,龜山與鶯歌地區製陶燒磚的先聲。大漢溪黏土對應的應用窯種,主要為蛇窯(徐 文琴、周義雄,1993;柯秋華、黃庭鍾,2010:30)。 大漢溪黏土是製造磚瓦的過程中,賴以製坏燒作的土礦原料,若是將溫度再加 升高,就可進階的提供粗陶產製之用。依據實務經驗,製陶與製磚兩者所需的土礦 原料,土壤條件大致相通,這也造成磚瓦業者也會兼燒一般陶器(馬乃翔,2009:5)。 清代直到日治期間,臺灣早期的燒陶窯爐大都採用傳統蛇窯,常需順著山勢來 築窯,舉凡鶯歌陶瓷發達的尖山埔街就是伴隨丘陵地形,極為適合蛇窯構築,加上 當地的土質很適合燒作磚瓦建材與日用陶具,因而自古以來,吸引眾多業者,在此 設置各式窯場(黃郁雲,2015:2)。 2、水稻土(Degraded red soils) 水稻土又稱退化紅土或退化紅壤,色澤為黃褐色,可以木料或芉蓁等燃柴低溫 燒成,省燃柴且磚瓦建材堅固耐用;以可用於燒製傳統黑磚青瓦。水稻土或退化紅 壤對應的應用窯種,主要為包仔窯、目仔窯。 3、紅壤(Red soils) 紅壤又稱紅土、紅棕壤,俗稱「紅土」、「黃泥」或「紅仁土」,紅壤色澤為 紅色...
張貼留言
» »
【磚窯土礦最好,也能染布】
取得連結
X
以電子郵件傳送
其他應用程式
2月 10, 2020
民國102年起了念頭,為了找土染布,去宜蘭梅津磚窯、池上萬安磚窯、沙鹿王家蛇窯、魚池番子田蛇窯、八卦山新厝寮、恆春龍鑾潭及澎湖二崁磚窯,問當地燒磚燒陶的土哪裏找。 桃園台地雖說遍地紅土土層,但是依據溯往研究、田野報導與現地所見,磚業在擇址建廠的土地選購之際,就對所需土礦的品質嚴格要求,桃園市轄內適合製磚的土地,其實非常有限。且在整體區域之中,密集配置在龜山區東側與龍潭區南側近山一帶;其他各區則為點狀分佈,或並無可提供燒磚用土之土壤。 緣此,今年趁工作之便,針對桃園臺地的泥染用土,也就是耐高溫且含高鐵素的燒磚用土,整體的給予調查與評論: 一、土質不利燒磚的楊梅、觀音、大園,尋訪零星散布的紅土山崙小區: 楊梅磚窯遺址: 水尾楊湖路石門大圳建~磚廠(可用紅土採淨挖絕後,無土可用而歇業);武營街李金益楊梅磚瓦廠(楊梅水尾磚業是湖口臺地磚業起始之處,湖口耆老報導此地紅土黃泥好染布,網路上可查察);上湖磚廠(方型磚造煙囪)。 大園磚廠遺址: 橫山磚業(八卦窯業主張建隆);桃園高鐵車站北端停車場位置的青埔磚業(呂姓業主是當地老住戶)。 觀音磚廠遺址: 新坡葉財記張建隆的八卦窯;張屋吳姓業主的富林目仔窯磚廠(皆為點狀出現的紅土小山崙,採掘供給燒磚之用,最後土礦用盡,夷為平地;又礙於鄉鎮區內多為因長期農業墾殖因人為開發所形成的退化紅壤(Degraded red soils)或稱水稻土,因而在無適用的土礦替用的困境下,結束營業) 二、大溪: 1、福安里竹篙厝原有二座磚窯,是燃材為「土炭」燒煤的目仔窯,經營者是福安里轄內的本地望族,也就是居住在頭寮梅鶴山莊的林姓族人林熹達,因紅土土礦採掘殆儘,在民國四十五年歇業(許漢宗報導,時年64歲)。 2、永福里烏塗堀龍山寺旁有俗稱「蹦空窯」的隧道窯磚廠,在丘陵中的緩坡區域,以聚落四週的灰色含細沙土壤,也就是灰褐色的「汕滑土」作坏成形,燒煤製磚。 3、松樹腳由在地人鄭萬枝兄長所開設的目仔窯磚廠,使用的是現地掘起的紅土,現址已改建為亨通機械公司的廠房用地。 4、腦寮堀新傳磚廠,原有業主是世居水流東並經營大三民餐廳的廖新傳,計有三座並排的包仔窯,以當地紅土燒磚,僅供附近住家民式家屋築牆之用。現址屬石門水庫管理局的水利地,所有者僅有地上使用權,窯體已於四十年前,陸續崩塌,整地後改種為綠竹林。 三、八德: 1、福僑街的「福僑磚窯廠」,福建籍華僑而外號為「福僑...
張貼留言
» »
【辣椒染布雜記】
取得連結
X
以電子郵件傳送
其他應用程式
2月 09, 2020
曾用辣椒染布之際,整了中國及韓國吃辣的資料;我父親湖南新化,當地說辣椒是英國人在鴉片戰爭時帶來荼毒世人,後來被湘軍拿來下菜之說。如下是截取網路: 據文獻記載與近人研究,四川人吃辣,只不過200年左右。不要說古代四川沒有辣椒,全中國都沒有。元末明初、明末清初時有兩次大規模的移民,卽所謂的「江西填湖廣、湖廣填四川」。明末闖王張獻忠的入川殺戳,滅絕了人口,也切斷了文化傳承,川菜文化在這一過程中遭到滅頂之災。 影響所及到清末的時候,花椒入譜已經僅占18.9%,而且基本上都被擠壓在四川盆地一帶,花椒只被愛好辛辣的四川人所偏愛。川菜天下「獨麻」的地位,就是在這一時期形成的。在今天,滿滿一大桌沒有辣椒的川菜幾乎是不可想像的,但事實上,從古代川菜的失傳到辣椒在四川大行其道,中間還有一百多年的時間。 早在十六世紀下半葉,在馬尼拉進行絲綢貿易的中國商人,在帶回大量白銀的同時也帶回了辣椒,在1591成書的《遵生八箋》中,稱之為「番椒」。 浙江的辣椒傳入,有可能只是辣椒進入中國的幾條路線之一,其他可能的路線還包括沿絲綢之路傳西北地區,荷蘭殖民者傳到台灣等等。和浙江出現辣椒之際,中國東北地區似乎在十七世紀初,從一江之隔的朝鮮傳來辣椒,但這些傳聞都難以得到史料的最後證實。 辣椒在中國的傳播得以沿長江上溯西進,並在湖南形成中心,江西、貴州、湖北和四川的辣椒,應該都是湖南人傳入的,這些地區也構成了中國口味最烈的吃辣區域,故有四川人不怕辣,貴州人辣不怕,湖南人怕不辣之說。 四川人雖然以吃辣出名,但接觸辣椒卻要晚得多。直到乾隆十四年(1749)在成都郊區大邑縣的縣誌中,第一次出現了有關辣椒的記載:「葷菜類:秦椒,又名海椒。」,辣椒在四川稱之海椒的最多,辣椒和辣子次之,而辣子其實是湖南俗稱,佐證四川辣椒的主要來路與清初的人口遷徙有關。到嘉慶年間,在四川金堂、華陽、溫江、崇寧、射洪、洪雅、成都、江安、南溪、郫縣、夾江、犍為等縣誌及漢州、資州州志中,開始有了辣椒的書寫。
張貼留言
» »
更多文章
技術提供:Blogger
© 2018-2022 臺灣泥染文化資產工作室版權所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