说起民国时期的西安,相信很多人会想到两件大事儿:一件是北洋军阀集团当家时期,西安城遭遇镇嵩军围城时间,另一件事儿则是国民党当家时期的“西安事变”。有意思的是:镇嵩军包围西安发生在1926年,而西安事变发生在1936年,刚好差十年时间。
本文今天要说的,就是镇嵩军包围西安这段历史。
1、镇嵩军包围西安
镇嵩军源自河南,这支军队的首领叫刘镇华,土匪出身。
1926年的时候,北洋军阀集团处于奉系集团当家时期。小编在别的作品里说过,北洋军阀集团的历史,就是一部内卷的历史,而内卷的结局就是一代不如一代:比如袁世凯时代北洋集团可以号令全国,皖系中央时代可以号令整个北洋集团。直系中央只能号令整个直系军阀,而奉系集团时代,直系军阀公然和奉系集团对抗,而且奉系集团的对手很多。
冯玉祥原本属于北洋军阀的阵营,后来和国民党方面取得联系,成为北方的国民党军阀代表。因此冯玉祥引起了很多北洋将领的仇视。当时西安属于冯玉祥的势力范围。
直系军阀大佬吴佩孚打算削弱冯玉祥的势力,因此,吴佩孚支持刘镇华率领镇嵩军,从河南出发进攻西安。
本来刘镇华未必有胆量招惹冯大帅。但是考虑到有吴佩孚这样的巨头支持,刘镇华业有了地区。于是刘镇华出动七万大军包围西安。而当时西安的守军只有九千人。从纸面上的实力来看,这西安说什么都守不住。
2、杨虎城的应对
当时守卫西安的冯部将领是杨虎城——没错,十年后,杨虎城搞出了西安事变。杨虎城没有被刘镇华的几万大军给吓唬住,而是认为这场战斗还存在胜算:一方面,西安的地理情况,有利于杨虎城防守,这无疑可以争取很多时间,另一方面,现在广东的国民革命军随时可能出兵北伐,如果北伐战争顺利,国民革命军处于优势,那么,镇嵩军必然不敢长期在西安逗留——毕竟,冯玉祥的部队,其实也属于国民革命军,如果镇嵩军到时候不识时务,面对的可就不光是冯部的打击了,还有来自广东方面的武装。
事后的历史证明杨虎城的判断是正确的——因为后来的历史确实验证了这一点:吴佩孚一开始计划出兵广东,打爆国民革命军,然后继续和奉系集团分庭抗礼。但是不曾想国民革命军在北伐过程中打爆了吴佩孚的主力部队,直系军阀也从此彻底失势。随着形势好转,冯玉祥集团也成为国民党四大新军阀集团之一。
3、八个月围城
刘镇华的镇嵩军军纪败坏,这也导致西安周边乡民大量涌入城内。这也导致了西安的粮食问题给杨虎城的部队造成巨大压力。在刘镇华围困西安的过程中,城内有大量百姓因为饥饿的原因而丧生。
就在杨虎城感到压力巨大的时候,刘镇华想出了一个昏招:因为兵法有个观念,认为围城的时候应该留个缺口,这样可以让敌人在高压之下有了出逃通道,降低夺城的成本。但是军事斗争不能生搬硬套兵法。刘镇华就因此吃亏了——刘镇华忽略了一个变量,那就是关于杨虎城守城的决心。并且,刘镇华的这个缺口,还让杨虎城加以利用,成为了粮草输送的交通线。刘镇华知道这个消息以后懊恼不已,于是重新封锁这个通道,打算彻底困死杨虎城的部队。
终于在1926年的11月月底,冯玉祥旗下的援军抵达西安周边,此时的镇嵩军经过八个月的鏖战,早已士气低落,同时,国内的局势确实发生了重大变化。于是刘镇华带着其余部队选择撤离。镇嵩军围困西安从此结束。
而刘镇华围困西安期间,也意味着无法协同吴佩孚参与对北伐战争的打压。杨虎城守西安,为北伐军牵制了大量的军阀兵力,对当时的中国局面影响很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