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当前位置:bt365真人 >> 阅读 >> 浏览文章

守护家庭廉洁的底线

 来源:德宏州纪委      发布日期:2017年11月24日   

家风正则民风淳,民风淳则社稷安。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“家庭、家教、家风”建设的重要部署,个人梳理回顾自己践行“三家”的几点感悟与大家共同分享。

一、正确认识家庭家教家风的地位作用

美国社会学家E.W.伯吉斯和H.J.洛克在《家庭》(1953)一书中提出:“家庭是被婚姻、血缘或收养纽带联合起来的人的群体,各人以其作为父母、夫妻或兄弟姐妹的社会身份相互作用和交往,创造一个共同的文化”。中国社会学家孙本文认为,家庭是夫妇子女等亲属所结成的团体。中国著名心理学家郝滨认为:“人类的家庭是由婚姻、血缘或收养等关系所组成的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”。

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12日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强调指出:“家庭是社会的细胞。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,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,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。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,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……”。的确如此,如果我们每个家庭这个小细胞都健康,那么社会大家庭的“肌体”就健康强壮。生活中,我观察自己的朋友,有的家庭成员相处懂得相互尊重、谦让、包容、理解与支持,他们的家庭氛围融洽、孩子乖巧、夫妻恩爱、家园顺序。他们的家庭观念就是,夫妻双方不管事业有多成功,如果家庭关系混乱、一团糟,那也是影响社会大家庭的“病灶”和“毒瘤”,因此,他们都十分注重家庭关系,倍加珍惜相互间的团结互助,和睦与温馨。

家教是家庭的教育与教养。通俗地讲,就是家庭中父母。长辈对后代子女的教育及影响,与普通的知识教育不同,家庭教育更注重人文礼俗和道德伦理的教养,是一种真正纯粹的德行生命养育。现实中,我们时常会听到人们对品行不端或者劣迹突出的人的谩骂,“这人真是欠教说,没教养”,这个教养指的就是家庭的教育与培养,骂的就是这人的父母。对孩子的教育,千万另以孩子还小不懂事为由放弃必要的严格教育,对孩子的教育是润雨细无声的心灵互动。

家风又称门风,是指作为伦理亲缘共同体的家庭(家族)成员在长期的家庭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传延下去的价值观念、生活作风、生活方式、行为规范、生活习惯及道德伦理品格等的总和。简单讲,就是父母教育子女为人处事的行为规范,代代相承便形成了家风,因此,家风能呈现一个家庭或家族的整体风貌和思想境界。各家的家教家风不同,培养出来的子孙后人就不一样,良好的家教教育出来的人具有许多优秀品质。我们可回想下,古往今来,“有家规、有家训的家庭,属于豪门贵族之家;有家规、有家训、有家风的家庭,属于王侯将相之家”。如,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写给其儿子及其外甥的两封家书――《诫子书》和《诫外甥书》。(《诫子书》曰:“夫君子之行,静以修身,俭以养德。非淡泊无以明志,非宁静无以致远。夫学须静也,才须学也,非学无以广才,非志无以成学。淫慢则不能励精,险躁则不能治性。年与时驰,意与日去,遂成枯落,多不接世,悲守穷庐,将复何及!”;《诫外甥书》曰:“夫志当存高远,慕先贤,绝情欲,弃凝滞。使庶几之志,揭然有所存,恻然有所感;去细碎,广咨问,除嫌吝,虽有淹留,何损于美趣,何患于不济?若志不强毅,意不慷慨,徒碌碌滞于俗,默默束于情,永窜伏于凡庸,不免于下流矣。”)两封家书,深刻阐述了诸葛亮要求其子及外甥修身养性、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,教育他们要有远大志向,戒绝欲望,心态平和,珍惜光阴,重视学习;历史上,还有从《孔子家语》到《颜氏家训》,再到《朱子家训》无不体现家教家风的重要。又如,司马光教子有方、吉鸿昌不忘父训、曾国藩的家风、鲁迅的家风、钱钟书的家风、梁启超的家风,等等。(特别是梁启超先生的九个子女,在他的教育、引导下,个个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,甚至还产生了“一门三院士”的佳话。这“三院士”是建筑学家梁思成、考古学家梁思永、火箭控制系统专家梁思礼。另外,四儿子梁思达是经济学家,次女梁思庄是图书馆学家,三女儿梁思懿是社会活动家。梁启超对于子女的爱,是全方位的,不仅在求学,而且在为人处世,甚至理财、时政等诸多方面,皆以平和、平等的态度展开。)

开国领袖毛泽东给自己定下三条原则:“恋亲不为亲徇私,恋旧不为旧谋利,济亲不为亲撑腰。”在亲情与党的利益、人民的利益之间,他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,为全党作出表率(革命战争年代,毛泽东同志的6位家人均投身革命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)。周恩来同志“为政之要,曰公与清;成家之道,曰俭与勤”给自己家人立了“十条规矩”,他对亲戚晚辈关爱适度,但是绝不娇宠溺爱。周恩来同志的家风如潺潺溪流,清澈透明。

党的十八大以来,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谈到要“注重家庭、注重家教、注重家风”,强调,“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紧密相连”。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,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,没有好的家庭教育,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好教育。常常听很多管不住孩子的家长说:“等到了学校就好了,自然会有老师管着他!”实际上,这是家长的一个误区。“老师保证不了孩子良好的品行”,父母的言传身教永远大于老师45分钟的课堂教育。父母的道德素养、举手投足等无不时时刻刻、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一生的是非标准、思维模式和处事的方式方法,因此,孩子的良莠,追根溯源主要还是来自于家庭教育。

二、扮好角色,促家庭和谐

家庭是社会的细胞,每个人又都是家庭细胞中的核心细胞。在工作和生活中,我们每个人都以不同角色身份参与到社会活动中,在单位,我们是领导、是上司、是职员;在家里,我们是父母、是儿女、是兄弟姐妹。无论哪一种身份,我们都应该扮演好自己的角色,定位好自己的职责。比如,做儿女的,就要懂得孝敬父母,尊重长辈,团结爱护兄弟姐妹;作为父母就应该知道教育引导孩子在家里要尊敬长辈、孝顺父母、爱护兄弟姐妹,要学会宽容、谦虚、谦让,要懂得勤奋、节俭不浪费……同时,还要鼓励孩子力所能及地帮助父母做家务,培养其动手动脑能力(简单的家务活是孩子应该做的事,不应采取实物奖励,做得好,恰当时机可以适当鼓励)。引导孩子在学校做尊敬师长、团结同学、努力学习的榜样。要多与孩子沟通,多听他在学校的喜怒哀乐,引导他摒弃自私、妒忌、攀比、歧视弱者等不良行为。孩子的品行很大程度上与其家庭教育有关,其实就是与父母的为人处事有关。现实中,常常听到有的孩子逆反不听话、逆反成为问题孩子甚至走向犯罪深渊;有的孩子学习成绩十分优秀,但就容不得别人比他更好,有的妒忌别人比自己优秀便产生伤害他人的行为,大学校园里,大学生投毒、自杀等事件并非鲜事,无数例子告诫我们,如果家庭教育偏向,家庭成员角色错位,将带来对家庭和社会的危害是不可估量的。我们每位同志,不管你在单位是什么领导、多高的职位,回到家你就是一名家庭成员,就应当履行好家庭成员的责任,不要总习惯于在单位被众人簇拥着,回家还要让家人给自己请示汇报,官腔十足,这样的角色转换是不到位的,也不利于家庭的和睦。总之,积极进取,有良好生活习惯的父母养育出来的孩子,大多数都是热爱学习,能够合理安排自己时间、恰当处理人际交往的小大人,父母在教育上会省很多心。夫妻和睦、孩子听话、父母康健、兄弟姐妹团结,再加上邻里关系融洽,整个家庭和谐氛围就很浓厚,孩子就会拥有良好的成长空间。

三、传承好家风,守护廉底线

好家风贵在传承。家风也有好坏之分。一个不争的事实是:由于扭曲利义观作怪,“家风”在有的家庭中发生了“变异”。有的把“升官发财”当成了家训,以致给后辈埋下了罪恶的种子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有的贪官“一家端”的案例并不少见,某些“官二代”、“富二代”“星二代”的违法犯罪率上升,无不与其家风不端密切相关。俗话说:“种瓜得瓜,种豆得豆,撒什么种子开什么花”。好家风犹如好种子,有好种子才能育出好苗子,有好苗子哺以阳光雨露滋润才能茁壮成长。反之,如果“家风”发生“癌变”,很可能给整个家庭酿成悲剧。

传承好家风,家长的言传身教举足轻重。言传,就是要用语言开导,从孩子咿呀学语起,就应该坚持说真话不说假话、说实话不说空话,为后辈树立起实事求是、诚实守信的标杆。身教,是最有说服力、影响力的家风。家长举手投足,都是孩子的表率。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习仲勋特别注重传承好家风,他教育子女保持平民的本色,养成敢于担当的优秀品格,不允许搞任何特权,要“夹着尾巴做人”,严格得几乎“不近人情”;即便是他在最后的日子里依然对子女们说:“我没有给你们留下什么财富,但给你们留了个好名声!” 

传承好家风,对我们的社会而言,是一种巨大的精神道德力量。家是最小的国,国是千万家。我们要认识到,千家万户都好,国家才能好,民族才能好。国家富强,民族复兴,人民幸福,不是抽象的,最终要体现在千千万万个家庭都幸福美满上,体现在亿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上。我们还要认识到,国家好,民族好,家庭才能好。当前,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正在围绕实现“两个一百年”奋斗目标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长征路上砥砺前行,只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,家庭梦才能梦想成真。

总而言之,一个社会要和谐美好,弘扬家风不可或缺。传承好家风,既需要个人的领悟与自觉,更需要主流舆论的正面宣传和价值引领。我们要深刻领会习总书记“注重家庭、注重家教、注重家风”建设的精髓,把自觉修身和齐家摆在家风建设的重要位置,率先垂范,履行好家庭责任,当好“贤内助”“廉内助”,吹好“枕廉风”,常念“紧箍咒”,敲响“警示钟”,切实用实际行动守护好家庭廉洁的底线。

(作者:张继鸿 编辑:德纪宣)

版权所有 中共德宏州纪律检查委员会 德宏州监察局 [滇ICP备10200477号]

关于我们 网站声明